2019/07/11 市政文旅
2017年8月23日,天鸽台风肆虐华南沿海,澳门、香港、深圳等城市,尤其是珠海经历了约5个小时前所未有的最强台风、巨浪和风暴潮。房屋倒塌、树木摧折,台风过后,街道和城市空间满目疮痍。
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又一次考验了城市——这一人类发明的“精妙机器”的应急救援能力,也暴露了基础设施老化,韧性缺乏,城市各系统整合不足等问题。台风过后,灾后重建,城市开始思考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角度的意义。
珠海景山公园和海滨公园位于珠海市美丽海岸线最靠近老城区的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随着珠海特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城市综合公园,也是很多珠海人重要的记忆载体和情感纽带,恰好也处于天鸽台风登陆的前沿地带,损毁极为严重。
2018年5月,作为珠海市灾后重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珠海市政府主办“市长杯”设计大赛,针对海滨公园和景山公园的灾后提升改造面向世界征询设计方案,竞赛共有13家单位参与,6家单位入围,最终确定阿普贝思的方案为中标方案。
设计任务因台风而起,但在深入研读周边城市脉络后,团队发现项目的复杂性和挑战不仅仅在于修复台风的创伤,而是要通过对公园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等层面的综合提升促进周边公共资源的整合,进而实现老城区的更新和复兴。
从城市肌理而言,珠海景山公园和滨海公园的基地位于珠海市“一带九湾”最为核心的位置——香炉湾,由板障山、野狸岛、菱角咀三山拱卫,山海空间优势明显,视线绝佳。基地周边既有情侣路、珠海渔女等历史文化地标,也有贝壳歌剧院、规划展馆、博物馆等城市文化新地标。
北侧,城市最具艺术时尚特质的香洲港活力环轮廓日渐清晰。南侧,港珠澳大桥就飞架于4公里以外的海面上。基地周边,野狸岛、情侣路、海滨大道、城市之心、城市阳台,滨海休闲带等诸多改造及新建项目在分头进行,外部条件极为复杂、多变且与基地发生不同程度的牵制和影响,需要慎重判断和主动引导。
从公园自身来看,从山到海的景观廊道被城市道路切割成各自封闭的片段,缺乏步行联系;公园内部场地设施功能单一,与新的生活方式日渐脱节;“租界式”的占地经营,使管理失控公共空间形象丧失;低效的停车方式造成空间浪费,也形成诸多交通问题节点;景观水体缺少循环,水质恶化;雨水管理设施不成系统,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生态安全隐患;城市空间形象模糊,缺乏识别性……多重矛盾和议题需要权衡解决。
设计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采访、部门座谈广泛搜集了需求和意见。
1)外围交通梳理
基地周边设计项目交叉,互为条件,设计工作没有一下子跳进公园红线内部,而是对于规划中的海滨大道下穿隧道的诸多方案提出论证和质疑。
提出应在一定区域内整合社会停车资源,同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而不是一味的用包括的公共空间迎合永远不会满足的停车需求。
2)临近开发策略建议
公园临近的开发地块“城市阳台”项目为商业和停车功能,其设计工作也在进展当中。城市阳台和公园无缝衔接,二者之间相邻界面处理、慢行系统联系、山海风貌控制都需要整合考虑,我方从城市空间品质出发对城市阳台地块提出景观、生态、人文和商业品质兼得的建议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公园的改造重新建立山海间的联系。
通过建立架空步道将石景山公园和海滨公园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公园——山海公园呈现;打通水脉,恢复大自然水系的运动方式,提出山体水土保持策略和植被修复计划,全面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韧性;梳理现状植被空间,创造城市视线通廊;挖掘场地文脉并注入到新的活动策划和场景设计中。
我们希望通过公园的改造,整合主城区海岸线周边的宝贵公共文化资源,为城市东部海岸线呈现一处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公共场所。使公园成为体现珠海“山”、“海”、“城”特色的代表性空间:
一个具有韧性可以应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公园
一处记录城市山海记忆的公园
一个展现当代文化艺术活力的公园
留言 已有 0 留言